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剧作新闻
《于无声处》首次挑战国安题材 高满堂亲涉红线 (2014-9-12) 阅读:1798 次

 

北京青年报9月11日报道 作为擅写个性人物的著名编剧,高满堂谈话的风格也格外形象、有趣:他说看不惯满屏幕都是“抽脸蛋,撕头发,点房子”,打打杀杀,唯独听不到重金属声,“真正有力量,洪钟之声”。高满堂想破局,既破大环境的惯性,也破自己的习惯。眼下,由阎建钢导演、胡军(微博)主演,高满堂首次创作的国安题材电视剧《于无声处》制作完成,神秘的创作过程和异常低调的拍摄,与题材特殊性和完成的难度都是对等的。高满堂说,国安剧少,是因为它难,我们不可能拍成美国CIA,但大部分国安剧拍成了公安剧也是不对的。如何在严苛审查、素材遁形、审美高度三座大山的合围之中找到突破点,做一部真正获得认可的国安剧?高满堂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。

案件犯难:反感虚张声势的情节制造

高满堂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,源于他只写熟悉的生活,坚持每部作品都长期采风。《闯关东》乃至近年的《老农民》、《大河儿女》莫不如是。曾制作两部《国家机密》系列的出品人隆晓辉找到高满堂合作一部国安剧,最初就被婉拒,“我说不可以,我没有这两把刷子”,他想得很清楚,“到了我这个年龄,如果违背心愿硬要做什么事情,划不来的。”隆晓辉说,“那我跟你说个故事”,这个故事竟然把高满堂拿下了。“它虽然是国安题材,充满了悬念和智慧,但最终是主人公的生活质感打动了我,勾起了创作热情。我第一喜欢写年轻人的成长。第二,这个故事太有生活了。最后,彻底打动我的是剧中的人物关系。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高满堂创作了《于无声处》。他承认,写生活戏自己没问题,但一写到案件“我是犯难的”。他专门看了好莱坞类型片,最终在希区柯克那里找到灵感,“第一次写谍战,我不愿意强调悬念啊、惊险啊,因为我不喜欢这些虚的,虚张声势的情节制造。而情节性悬念作用于心理性悬念,这种折射作用是希区柯克非常强调的,我非常感兴趣。”

采访犯难,审查更犯难:

绿灯大开,数量却越来越少

国安题材,天然的神秘感是它最大的收视卖点,市场期待也很高。《于无声处》出品人隆晓辉透露,国安剧《国家机密》当年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时,刚好赶上国家广电总局限制涉案剧,但《国家机密》并没有被叫停。既然一直绿灯大开,为何国安剧反而越来越稀缺呢?一上手写,高满堂明白了它的难:公安戏以及其他戏都可以采访,国安部门因涉及国家机密不接受采访,只能采访退下来的人,副部长、侦查员、主任、新疆国安厅厅长,讲了很多故事。在表现上,也有很多的政策禁区,比如真正的侦察,国安不太想全部展示工作方式,审查非常严格。

高满堂在创作过程中也跟国安打过几次交道,亲尝了一些“红线”、“禁区”的所在,他的感受是,“在剧本阶段,我觉得国安是通情达理的,他们积极在想办法,商量能不能这样改。有的地方,他们说高老师,这个地方不可以。那你就不要问了,肯定触及到一种底线,因为人家也想拿出一个国安好剧,心愿是一样的。但为什么很多国安剧审查艰难,因为他们的纪律、底线,毕竟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,要是涉及具体的侦察手段,肯定不行。”

商业元素犯难:

不动枪、不动炮,是不是没劲?

在很小的腾挪空间里,高满堂“知难而退”,决定不把主要精力耗费在躲避“红线”,还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原则来写国安:剧本的落脚点还是在真实熟悉的生活,“但它仍有不同以往的独特性,独特的职业,独特的生活,独特的结局,即人物命运。”高满堂说他在采访中听了这样一个故事:两个“发小”,甲是一个国安,但被国外收买。组织就让乙把他带走。甲在房间,有人敲门,开门,看到乙站在门口,一对眼神什么都明白。乙进来,心情很复杂,甲就说,我可以抽支烟吗?给他抽完,一句话没说,走到门口甲说了一句,我女儿的婚礼赶不上了,你得去看一下。乙说,你放心。“我们这个剧就是这种感觉。”高满堂说。《于无声处》简而言之更像一个生活剧,一个年轻国安的三十年。“我们以年轻人三十年的成长为切入点,他犯了很多错误,他面临的情感的痛苦,以这个为中心,来展现国安。”戏拍完了,发行环节有人提议改名字,嫌“于无声处”太文艺,不够商业。高满堂坚持,“这个名字恰恰是对隐蔽工作战线最高的表达。国安有国安独特的魅力,观众看的时候,不动枪、不动炮,是不是没劲?而我恰恰认为,这是最大的特点。”

高满堂对胡军的角色完成度也很满意,一个擅演霸气硬汉的演员,真的是蹲下身来表演,最终反而迸发出“洪钟之声”的震撼力量。